大多数人在听到成堆相似理论的时候都会选择不为所动,或者即使相信也都把它供成信条一样了,只有在真正尝试过之后才会发自肺腑地感慨一番:原来就是这样! 往抽象了讲,这叫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打个比喻稍微形象点,这叫不见黄河不死心,非得亲身经历了才能“感同身受”,不过,话说回来,蹦过极的人也许表面上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他就是尝试过了,你永远都不能说登过喜马拉雅山的人比一般人多长了一只眼睛,但他就是留下了与众不同的痕迹。 3 互联网时代,将数据与营销紧密相连几乎成了一种时尚,好像没有数据就是下里巴人,而一旦沾染上大数据的味道就可以瞬间变成阳春白雪。 大数据到底可不可靠? 巴西世界杯捧红的不只是俱乐部或是某个队员,还有预测世界杯彩票的各种大数据,据说,百度大数据不仅成功预言了德国的夺冠,而且在各种分赛中也是保持了惊人的准确率,“大数据”已经成为人类新的资产,当算法与技术呈现螺旋式的成长与不断完善,整个大数据行业进入飞速发展期,这或许带给人们一种数量化能够成就商业化的信号。 大数据引导下的老牌绅士天气预报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讯息:数据的时效性决定了数据并不是那么可靠。 天气预报是人们早已熟识的大数据利用,不过遭遇过千万次吐槽的天气预报先生,早已不是用户心目中可以时刻遵守信约的绅士,先生落魄的原因是年华已老却又跟不上时代的变革,气候这自然现象已经经历了人类“千刀万剐”式的再创造,那么偶尔不如先生所愿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把以上两个简单的案例放在一起,我们能够得到的就是:信也不信,信又不能像信奉教条式的供奉大数据,说到底,大数据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帮助人们预测目标行为的工具。 工具“大数据”到底怎么用? 智能化是互联网的另一个热词,大数据则是智能化的另一种形态,在想要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的同时,我们必须首先学会降低大数据缺口带来的隐患。 数据讲究的是流动,这里的流动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是你收集了数据要会用,只看着当然是没价值的,其二则是数据本身的变动性,最好能时刻注意数据的变动趋势。举个例子,微博中的僵尸粉一般不会拿来做良好的数据资源分析,在真正的社交互动与僵尸粉之间显然需要一个较为明确的垃圾清扫与再利用。很多淘宝商家搞出的积分后花园等活动,也是一种大数据的互动应用,不让数据流动,你得到的就真的只是一纸数据。 而在收集、整理海量数据,分析用户消费心理之时,需要把握的不仅是统计与算法,还要有营销思维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大方向把握,只讲算法显然违背了智能化的初衷,最终难免增加“天气预报”先生失算的概率。 另外,没有绝对的精准用户,所有的用户都是有交集的,大数据能够得以扩充的一大原因是数据的可交融性,孕妇与婴幼儿的数据合并、情侣装与礼物的数据合并等等都是一个数据资源交换、整合的良好思路。 无论将来数据会带给我们身份盗用还是分析之后的歧视与不公,都一定阻止不了人类拿大数据做营销的应用,这从千百年来人类从不放过任何便捷式利益的选择中不难得出,所以在应用大数据是必然,怎样用数据是持有者必须为利益考量的条件,而大数据信息透明化带来的一系列精准定位也将成为人类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都开始实名制了,这在规避互联网虚假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数据只会越来越精准。 或许,有一天,你儿时为了给姐姐买一个头花偷菜的故事也会被挖掘出来、记录在大数据资料库里。 |